汇编语言冒泡排序简述

< 上一页二维数组简介 对半查找简述下一页 >
冒泡排序从位置 0 和 1 开始,对比数组的两个数值。如果比较结果为逆序,就交换这两个数。下图展示了对一个整数数组进行一次遍历的过程。


一次冒泡过程之后,数组仍没有按序排列,但此时最高索引位置上是最大数。外层循环则开始对该数组再一次遍历。经过 1 次遍历后,数组就会按序排列。

冒泡排序对小型数组效果很好,但对较大的数组而言,它的效率就十分低下。计算机科学家在衡量算法的相对效率时,常常使用一种被称为 “时间复杂度”(big-O)的概念来描述随着处理对象数量的增加,平均运行时间是如何增加的。

冒泡排序是 O (n²) 算法,这就意味着,它的平均运行时间随着数组元素 (n) 个数的平方增加。比如,假设 1000 个元素排序需要 0.1 秒。当元素个数增加 10 倍时,该数组排序所需要的时间就会增加 10² (100) 倍。

下表列出了不同数组大小需要的排序时间,假设 1000 个数组元素排序花费 0.1 秒:

数组大小 时间(秒) 数组大小 时间(秒)
1 000 0.1 100 000 1000
10 000 10.0 1 000 000 100 000 (27.78 小时)

对于一百万个整数来说,冒泡排序谈不上有效率,因为它完成任务的时间太长了!但是对于几百个整数,它的效率是足够的。

用类似于汇编语言的伪代码为冒泡排序编写的简化代码是有用的。代码用 N 表示数组大小,cx1 表示外循环计数器,cx2 表示内循环计数器:
cx1 = N - 1
while( cxl > 0 )
{
    esi = addr (array)
    cx2 = cx1
    while ( cx2 > 0 )
    {
        if(array[esi] > array[esi+4])
            exchange(array[esi], array[esi+4])
        add esi,4
        dec cx2
    }
    dec cxl
}
如保存和恢复外循环计数器等的机械问题被刻意忽略了。注意内循环计数 (cx2) 是基于外循环计数 (cx1) 当前值的,每次遍历数组时它都依次递减。

根据伪代码能够很容易生成与之对应的汇编程序,并将它表示为带参数和局部变量的过程:
;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;BubbleSort
;使用冒泡算法,将一个 32 位有符号整数数组按升序进行排列。
;接收:数组指针,数组大小
;返回:无
;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BubbleSort PROC USES eax ecx esi,
    pArray:PTR DWORD,           ;数组指针
    Count: DWORD                ;数组大小
    mov ecx,Count
    dec ecx                     ;计数值减1
L1: push ecx                    ;保存外循环计数值
    mov esi,pArray              ;指向第一个数值
L2: mov eax, [esi]              ;取数组元素值
    cmp [esi+4],eax             ;比较两个数值
    jg L3                       ;如果[ESI]<=[ESI + 4],不交换
    xchg eax, [esi+4]           ;交换两数
    mov [esi],eax
L3: add esi,4                   ;两个指针都向前移动一个元素
    loop L2                     ;内循环
    pop    ecx                  ;恢复外循环计数值
    loop L1                     ;若计数值不等于0,则继续外循环
L4: ret
BubbleSort ENDP
< 上一页二维数组简介 对半查找简述下一页 >